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時興當古老

機迷注目熱賣大作超級街頭霸王IV(Super Street Fighter IV,略稱街霸IV) 日前正式推出,「餓」了對戰格鬥遊戲良久的我見定價才不到三百元,實屬抵買,所以早買早享受,於官方發售日前一晚冒著遇上「炒價」風險,將街霸IV加進家中XBOX360的遊戲存庫。

剛開始試玩,我的老毛病又來了。以往曾於Sony Playstation和Sega Saturn之間作出抉擇時權衡過到底自己愛哪個,最後Sega Saturn勝出,原因是它「多了兩點」。那兩點就是控制器上面的兩個按鈕。十多廿年來接觸過的遊戲機當中,相信只有Sega Saturn貼心地將六粒按鈕安置於手掣的正上面,愛玩對戰格鬥遊戲尤其是街霸的朋友便能體會這項設計有多重要。結果現在拿起XBOX手掣玩街霸,果然就是不習慣。本以為可以重拾當年怒打街霸時代的感覺,卻換來無謂的失落感。始終年代進步了,很多遊戲都變得重視畫面而非遊戲性和流暢性,除了任天堂藉著Wii和DS兩大反傳統平台繼續抱持遊戲樂趣為先、全家共享的理念外,其他機種都以優質畫面和像真度取悅迷失了的玩家,連今集的街霸也不例外,以前快速俐落的動作使不出來,連春麗也變得粗手粗腳,看起來跟玩起來都靈活度不足。

當年街霸一出,成為遊戲機中心的必需品。未滿十六歲的擁躉(包括當年的我)到「兒童場」又未必找得著,超級任天堂和它的「博士」又未出世,於是小朋友們便誘發了一種新式娛樂場所的轉型誕生-士多辦館。「八人街霸」年代已有不少士多辦館放有一台兩台遊戲機供小朋友投幣遊玩,為求賺錢,更有士多辦館實施「找換抽水」行動,每換十元即收一元服務費,我跟我弟弟和堂弟也是當年的「水魚」。後期街霸愈出愈多版本,甚至有非官方的「葵花寶典」版,而不少士多辦館更進而將「打機投幣制」改成「租機任打制」,只要給時租幾十元即可任你打個夠 !

從小到大都覺得對戰格鬥遊戲要真人對戰才過癮好玩,所以我非常慶幸有個弟弟當對手,但又愛又恨。小時候總是會為了勝敗而動真火。每當弟弟輸了,便會面紅耳赤,邊打邊說:「屈機!屈機!」,贏了又會洋洋得意發出令人髮指的「哼!」一聲。當然這個做哥哥的很清楚知道如果我用同樣的手段對他,只會演化成真人街霸,所以贏了只好心裡暗笑,輸了就心裡暗「小」。雖然有時候還是抵不住。

玩街霸,不是為了贏,也不是為了多少Hit的Combo,只是為了聯誼一下開心一下罷了!還以為街霸IV可以令人感動懷緬一下,原來又是我想多了,潮流只懂向前狂奔,古老或可當時興,但時興取代不了古老。

2010年4月29日星期四

小飛鳥與大眼睛

Twitter於香港捲不出一絲微風,卻「煲起」了大陸微博的大熱潮,先由各大「明星」視其為新蒲點,一方面北望神州多親近大陸市場的粉絲,另一方面妄想避開香港娛圈狗仔隊「起底搵料」。香港娛記的鼻子絕對非省油燈,旋即追蹤天后微博再大造頭版新聞,令微博無人不曉。由那回開始,名人微博不再低調,普羅大眾也乘風北上微博一番。

微博本來是針對大陸網絡資訊封閉狀況而國內生產的Twitter改良版,跟「QQ」和「開心網」同出一轍。Twitter於歐美地區相當得寵,因為當地不少手機預設支援免費Twitter服務,用家亦慣以簡單文字報告現況行蹤。反觀亞洲地區,光是說手機性能要求已跟歐美地方天壤之別。先進亞洲國家,用家著重的是多媒體支援:相機、錄音錄影、映片播放等等,尤以日本市場為市場潮流領隊。其實日本明星名人早已慣於利用手機的拍照上載功能撰寫簡短的圖像網誌,每天可能都有幾次更新,其中最大型網站之一叫作Ameba Blog(簡稱Ameblog),成為不少藝人的官方部落格。

香港的情況剛好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用Twitter覺得枯燥乏味,不夠精彩,但又未達至日本市場所有手機都可支援即時發相寫網誌的等級。所以這個微博便在誤打誤撞的定位下得到香港人的寵幸,加上明星效應,最重要是圖多字少,不受文化沙漠居民垂青才怪。

縱使小飛鳥積極進化加入新功能,但這一仗,暫時還是養眼的大眼睛獲勝!可喜可賀乎?!

2010年4月28日星期三

講得出,做得到

語言和文字,是人類文明中最引以為傲的核心元素,能夠將「人」這個物種的生存地位遠遠拋離其他生物,自居萬物之靈的無上寶座。語言和文字的價值不止在於表達和流傳訊息,於心理層面上也對人類這種情感敏銳的生物帶來各種的催化;甜言蜜語令人心花怒放、讚美褒賞令人沾沾自喜、謾罵譏諷令人氣忿,不同的用字措詞可以將同一訊息包裝成不同的口味帶來不同的情緒刺激,更可以作為引導人類行為的媒界。以超現實方式來說,是「言靈」能力,即是一種用語言來束縛和驅使行為的能力,意志愈強的人愈能操控這種力量,亦愈可控制自己選擇性地受言靈影響;以現實科學的方式來說,就是「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一種令人不知不覺地跟從語言所下的提示,繼而作出相應相符行為的一種技巧。很多自我改進或心靈填充的讀物中都會教讀者以類似方法進行自我肯定,以達致預期中的目標效果。這種自我暗示法在某些條件底下會特別見效:一、目標為切實又可達到的;二、重覆並持續進行;三、印象要深刻強烈。假如一個胖子每天對著鏡子充滿自信地說:「我會變得壯健苗條!我會變得壯健苗條!」日復如是的話,他就會漸漸變得不再肥胖。原因是在每天的自我暗示中,潛意識把這個意圖牢記住之外,更暗地裡唆擺自己為達至目的而不自覺地做出有利前進的行為,而整個過程完全更沒有一點強逼或勉強。

不過,如果你覺得只是「心想」便可「事成」,那可錯得離譜。要令暗示確實地寫在潛意識的行事曆上面,就要有官能上的刺激。五感是人類的生存雷達,對環境帶來的刺激收集並加以處理,每種官感都有自己專屬的範疇,在腦內佔據不同範圍的區域。同一時間刺激愈多種官感,運用腦部的部份愈多,感受就愈強烈。潛意識的筆記簿就在這個時候悄俏地被翻開,用輕輕的筆觸記下相關訊息,久而久之,同樣的訊息寫了一遍又一遍,就像小孩子抄書練字一樣。

憑空想像並不會為官感帶來實際刺激,想像力再豐富都好都只有閉門造車的效果,腦細胞只是伸個懶腰打個呵欠,可能幾分鐘後連自己幻想過什麼也忘得清光,更莫說什麼自我暗示。所以自我暗示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腦袋深刻的刺激。要做到這樣並不需要什麼高科技儀器或者怪力神通,你只須「開口說、動手寫」。這兩個簡單動作已經可以帶來官感刺激:說話前你先諮詢大腦應如何組織句字,語氣速度聲量要怎麼調節,再交由小腦計算這句話要動用哪些肌肉,到說出來的時候聽覺細胞同時接收到訊號,將話語再一次消化及存檔 ;書寫前大腦除了告訴你詞彙該怎麼併合,每個字的筆劃也清楚地傳遞到你手部的肌肉,筆尖與紙張摩擦時的質感經觸覺神經送返大腦,叫你小心不要劃穿紙張,眼睛也一邊監察你有否寫錯字,也會自己再閱讀一次所有文字,消化,存檔。所以小時候老師和父母不時叮囑我們背書溫習要唸出聲音,也要抄寫筆記。這樣我們才可以為腦細胞帶來具建設性的工作,增加效能。

曾經看過某位名人分享數十年夫妻的恩愛相處心得,其實並無難度,但就正因為太簡單,我們才將它忽視了。要令夫妻或情侶關係歷久常新情深意重,只要每天都對你的愛侶說幾聲「我愛你」便可。記著天天都要說,即使對方是含羞草,只要你將「我愛你」三個字變成你由衷的口頭禪,你的另一半必定會被你的真心真意軟化,打開心扉,也跟你天天說著「我愛你」。

如果你真心愛著他/她,就不要吝嗇你的這三個字,就算不說出來,最低限度每天也留個小便條小短訊,這樣便可天長地久嚕!

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

「癲癎」?「癲癇」?怎麼唸?

剛剛在收聽(對,是收聽,不是收看)無線電視晚間新聞,聽到一個聽來很新奇的詞彙--癲「閒」。用心聽一下上文下理,毫無疑問應該在提及「癲癎」,於是看一下電視畫面,字幕裡出現「癲癇」二字。

當下頭上浮著無限個問號。什麼時候又改了讀音,甚至連字都變了樣,由「癲癎(音:簡)」變成「癲癇」?忽然有點無名火起,電子傳媒最具渲染力的電視台中最具公信力的節目新聞報道中,又一再出現了「誤導」觀眾或者構成對錯含糊不清的狀況了。在「癲癇」一詞出現之前,最「礙耳」又朝秦暮楚的一個常見詞彙,必定數「綜援」第一名。「綜援」一詞在還沒有出現「正音疑雲」之前一直都被讀作「鐘(dzung1)垣(wun4)」,在某時期開始,無線電視新聞部的主播革新了讀音,成為時至今日的官方讀音,讀作「眾(dzung3)垣(wun4)」,及後更有一段時間變化為「眾(dzung3)員(jyn4)」。話雖後者出現很短時間便不復再,但已經令廣大觀眾對這兩個看來簡單但原來變化多端的中文字產生不少疑問,讀音更從此變得百花齊放,你說你的「鐘(dzung1)垣(wun4)」是約定俗成,我說我的「眾(dzung3)垣(wun4)」是純正血統,他又說他的「眾(dzung3)元(jyn4)」才是名門正派。

根據商務新詞典記載,「綜」字正音有二,一為「眾(dzung3)」,一為「鐘(dzung1)」,所以兩者都是真貨。發「眾(dzung3)」音時代表「織布機上使經線上下交錯以受緯線的一種裝置」,與織布有關,所以「綜」字為糸字部;發「鐘(dzung1)」音時則代表「總聚;集合。如:綜合;綜計。」由此可見,因為「綜援」全名為「綜合援助」,「綜」字於「綜合」一詞中應以「鐘(dzung1)」為正音,所以現在我們自以為說得正音正字的「眾(dzung3)」音似乎失了本義。而「援」字根據商務新詞典所述,正音為「垣(wun4)」,有異音為「元(jyn4)」,為何有正音不取要取異音,標奇立異呢?

回到「癲癎/癇」,究竟哪個是狸貓哪個是太子?字典中「癎」字為「癇」字的異體字,大概是以往筆錄時代所產生的筆誤,在整合後歸為異體同音字。所以無論「癲癎」還是「癲癇」在書寫上都是正確的。但在讀音上,由於是異體同音字,「癎」字應與「癇」一同讀作「閒」,而非有邊讀邊的「簡」。那麼在廿多年來電視新聞、醫學節目、甚至醫生口中所說的「癲癎症」「羊癎症」都是全錯的!到底是誰開創癲「簡」這個讀音,我無從稽考,但大眾傳媒的悉心教育下,大家都已經懂得這個「發羊吊」的專有名詞的錯誤發音了!

雖說新聞報道不是中文粵音教育節目,但基於其節目性質和普及性,廣播員的一字一句都即時傳送到觀眾的腦袋,牽連起甚大漣漪,其發音的準確性是必要的,故責不可旁馱。其實除了新聞報道常有出現讀音迥異而誤導市民的情況,不少節目甚至動畫也有同樣的恐怖前科。八十後的動漫迷電玩迷,大概你們都將土星Saturn的英文誤讀作Sa-Turn(重音在第二音節),也將海皇星Neptune讀作Nep-Tune(重音在第二音節)。忍了十多個年頭終於禁不住要說了:「那兩個錯誤的讀音很醜!太陽系要被你們氣得崩潰了!」大家如果遇到不確定的讀音,請去查一查字典,或問問老師,不要盡信電視上的發音人云亦云,好嗎?

火車?地鐵?港鐵!(下)

身為香港人的我,相信跟很多的香港人一樣,總是覺得「我去乘搭港鐵」這句話說起來總是怪怪的,大家還是會說「我去乘搭地鐵/火車/西鐵」。現在的港鐵,整合了原本三家不同的鐵路公司:九廣鐵路,地下鐵路和輕便鐵路。以前三家鐵路公司各有自己的身份,有不同的名稱和標誌。雖然同樣位於新界區的輕便鐵路是九廣鐵路轄下的公司,但兩者的形象和定位均不同,所以仍然擁有其獨定性。合併後的三條鐵路,全都稱為「港鐵」,分成很多不同的線,對遊客來說一定看得頭昏腦脹,就有如我們到外地看到別國的地鐵線一樣。不過,人家還會將路線以顏色命名,甚至為每站加上數字編號方便各國人種識別,而香港鐵路在這方面還見落後。

坦白說,對80年代前後出生的香港人來說,這些都毫不吃力,因為我們這一輩都是看著鐵路發展的。九廣鐵路專一的一條路線,由羅湖一直到九龍(紅磡),地鐵只有三條線─港島線、荃灣線和觀塘線。起初港島線還沒有上環站,觀塘線到觀塘就是終點站,後來才多了藍田站,還跟港島線連接。後起的有新市鎮的路線,包括九廣鐵路的馬鞍山支線、西鐵支線,還有地鐵的東涌線、將軍澳線,轉線的接駁車站也增多了,當然也還有機場快線和迪士尼線的出現,最近還喜歡玩「兩頭蛇」的玩意,一條線的一端可以有兩個不同的終點站。

看著路線在這卅年間漸漸增長進化,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絕對不覺得有任何問題,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外國的鐵路都變成今日的模樣了。不過在進化的同時間,每天乘搭西鐵線的我發現了西鐵線的一個小毛病... 我在車上迷失了!

港島線、荃灣線和觀塘線這三條經典地下鐵線,每個車站都有自己的代表顏色。這設計不只在視覺上提供些少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當你每天都經過那些車站的時候,自自然然就會將車站跟顏色聯想起來。如果在港島線,你會記得藍色是金鐘,青色是灣仔,紫色是銅鑼灣,橙色是北角等等。即使視線被擋著,或者在車窗外找不著車站名稱,只要看到顏色,大概都會知道是不是自己的目的地。老實說,這是非常聰明非常方便的做法,尤其是在地下鐵線這個不見天日沒有景色給你辨別的環境,擠在人群中要知道自己現在在哪一個站實在是有點難度,所以利用顏色這種簡單的視覺訊息來作提示是極為明智的。當然現在的「地鐵列車」(請容我將前地鐵公司的各線列車統稱為地鐵列車)有非常清晰明確的亮燈路線顯示板,方便告知列車所在的車站為何(故障時例外)。

反觀火車列車(即東鐵線、西鐵線、馬鞍山線列車),路線圖沒有亮燈顯示設計,只利用車上的LCD電視做簡單廣播。塞著耳機的人大多聽不到車箱廣播,要知道下一站是什麼,就要看準時機,等待車廂內的電視顯示出來。那訊息不會長期出現,是配合聲音廣播才會出現幾秒鐘,或者到站才會顯示。東鐵線和馬鞍山線還好,能夠以車窗外的景色大概猜到列車到了哪裡,而且東鐵線各站現在還在牆壁上加添了各種不知以什麼準則分配的植物花卉圖案,只要記得每個站的圖案便可以輕易解決問題。

至於西鐵線,除了屯門至錦上路的一段路是露天而建之外,由前往荃灣西站至紅磡站一段全都是在地下或隧道內,完全看不見景色,加上月台上車站名稱的分佈稀疏,要分辨車站確實有一定困難。荃灣西是比較易認的,因為擁有紅色的牆壁(是遺傳自荃灣站的嗎?);美孚站雖然在設計上跟其餘各站沒大分別,但卻擁有竹樹圖案(因為跟荃灣線的美孚站是連體嬰所以擁有特別待遇?)。之後的南昌、柯士甸、尖東站,其實真的看不出很大的分別。老實說,我也經常在夜晚分辨不出錦上路站、元朗站和朗屏站,若果你能夠看到錦上路站很低調的啡色裝扮的話大概可以清醒一點。也許你會說,車上同樣也有LCD電視廣播啊!是的,但問題跟東鐵線一樣,要找到對的時機才行,還有一點最重要的是,LCD電視的有效視角是很有限的,加上人頭湧湧,看不到電視屏幕的提示也不是什麼稀奇事。要是連火車列車內的路線圖也添置亮燈系統,(只顧看書玩電動的)我就不用下錯車了!

話說回來,美孚站的同名連體嬰現象,會不會是港鐵七不思議事件之一呢?

2010年4月25日星期日

書癮者

有一段時間沒有為自己添置新書(漫畫除外),難得引頸以待、metrobooks於朗豪坊的新店終於開張,所以將今天的行程稍為微調,先到metrobooks巡視一下新蒲點。

metrobooks於圓方亦有分店,以往在大摩年代經常趁著休息時間到書店找找新書,有時候適逢折扣優惠,便會「書癮大發」,總會買上好幾本書。小說的話我通常會看原汁原味的,當然指的是英文而已。中譯版和英文版兩者任擇的時候,我會毫不理會價錢上有沒有分別,只會挑英文版。其他語言的就別無他選,只好張就一下讀讀中譯版。當然不是所有中譯版都不值一看,不過我還是對翻譯小說存在著陰影。在metrobooks遊蕩跟其他書店好不一樣。大部份這種類型的書店,都會在空氣中散發著濃濃的書卷氣,甚至好像嗅得到每頁紙的木漿味,和樸實的木色書架的天然氣味。但在metrobooks卻瀰漫著活潑氣息,色彩鮮艷繽紛的精品文具令這家書店多了一份人性化的親近感覺,絕非有如圖書館的嚴肅寧謐。

朗豪坊的這家分店身處一個很特別的位置:朗豪坊辦公大樓的電梯大堂的後方。亦即是說,你要到書店,就要先登上電梯到達辦公大樓的電梯大堂,再朝著眼前的一排書櫃勇敢地穿過去!書店開設於落地玻璃旁,所以能夠採用天然日光,為書店更添悠閒感覺。佔地不大,但亦算五臟俱全,中英圖書、雜誌,還有文具精品,分門別類地以一字形的間隔形成metrobooks旺角分店的區域。當然旺角商舖寸金尺土,總不能奢望有如圓方分店般開揚遼闊,不過由於感覺上書櫃之間的距離有限,即使有開揚的景觀,但稍見局促的物理環境令逗留的意慾略減,加上今天時間緊絀,未能盡情慢慢挑選,只買了一本英文小說便撤退。

之前於facebook得知到新店買書可以即時入會成為VIP,還以為必須要買滿指定金額,結果只要於付款時填妥表格便可即時領取metrohoic VIP卡,最重要是全線通用,所有分店均有九折,市場策略非常值得一讚!更送上metroholic環保袋一個,又再體現到「膠袋徵費」後家中的環保袋比以前的膠袋存貨更多的景象。

終於在我最愛的旺角出現「大型」英文書店,為旺角再添一丁點文化氣息,可喜可賀。

Nobody

近來韓國Wonder Girl簡直在香港一曲闖天涯,電視電台都不停密集式「喪播」《Nobody》,連旺角行人專用區的影碟店都在播放其MV。歌曲旋律輕快簡單,拍子鮮明,加上連小孩也能夠模仿得為肖為妙的舞步,早在youtube上已有男女老幼齊來東施效顰,惹笑程度令短片在facebook上流傳了好一陣子。說真的,歌曲確實很易令人「中毒」,只消聽過一兩次就已經可以哼出副歌段落,其「洗腦度」絕對可跟「南無阿彌陀佛唸經機」相提並論。

自問少接觸韓風潮流,能夠數得出曾在香港風光一時的歌曲,不是悲情韓劇的哀怨情歌,就是跳舞歌曲,當中佼佼者兼開山祖宗應該是朴志胤的《成人禮》。《成人禮》跟《Nobody》雖然同樣是跳舞歌曲,於聽覺享受之上加添視覺沖擊,但兩者風格和包裝卻大相逕庭。《成人禮》以性感舞步配以高階的跳舞技巧,在朴小姐個人的高強舞技下為歌曲披上型格的黃袍,皇者之風有如日本天后安室奈美惠,稱霸單人舞領域。至於《Nobody》則以較簡單的舞蹈,配上隊團的整體性和合拍性營造出既具逼力又賞心悅目的和諧畫面,與單人獨大的效果又有截然不同的風味,就仿如日本的女子組合MAX一樣,以群體舞的魅力攝住觀眾的雙眼(對不起,SPEED的粉絲們,我很少看SPEED的MV,也很少看到她們的"整體性")。

單人舞和群體舞涉及的人數大有分別,當然欣賞價值也各有不同:單人舞以技巧為主要表演元素,表演者可以施展渾身解數任意發揮,將最佳狀態展現出來;而群體舞則著重齊體性,即全個團隊的合作性。當然群體舞也講求技巧的發揮,不過隊員間的協調和默契比起技巧更見重要。如果隊員之間只顧自各表演,忽視整體性的話,出來的效果只會像是一群互不相干的人在同一舞台上「搭跳」,各自各精彩;又或者有其中一人亂了腳步的話,鶴立雞群的兀突場面必定惹來全場發笑。

群體舞可以利用整個團隊整齊的舞步重重的震撼人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舞蹈簡單得有如《Nobody》,也能夠捲起旋風,所以我喜歡看群體舞,也喜愛跳群體舞。

不過,就算Wonder Girl在《Nobody》MV裡的舞是否整齊合拍,或者有多整齊合拍,我都想由衷的從心底說一句:夠了!!

火車?地鐵?港鐵!(上)

晚上家族飯局後打算到紅磡乘搭西鐵線回家,於駁腳的小巴上突然起了一個小念頭:現在的紅磡火車站究竟「牌頭」是寫著什麼呢?有到過紅磡乘坐港鐵的朋友必定對這個車站的外觀有一定的概念,大概也不會忘記面向殯儀館的那邊,有著極大字體的車站名稱。印象之中,上一回認真地去留意它的時候,兩鐵還沒到談婚嫁的地步,它還是掛著「紅磡車站」的四個大字。現在兩鐵合併,紅磡車站已經被改稱「紅磡站」。按照邏輯推敲,以往所有火車站的名稱都以「車站」二字結尾,而地鐵站則全部只以「站」字結尾,所以現在港鐵以地鐵公司為首,這麼的一個局勢下所有東鐵線的車站被刪去一個字也是理所當理!


話說回來,紅磡站(我會緊記它現在的正確名稱)也前後換了兩次名字。八十年代初期,幼少的我很記得那時候九廣鐵路電氣化火車的兩個終點站分別是羅湖和九龍。對,是九龍。那個年代的紅磡站是掛著「九龍火車站」的名牌,自豪地伴著紅磡體育館站於一個無人之地,周圍只有郵寄中心及殯儀館。九龍火車站給我這個小朋友的形象就是很多大陸人,還有很多座椅設置於大堂裡供候車回廣州的乘客休息。那些座椅跟第一代電氣化火車上的經典橙色座椅毫無分別,一直我都認為那些座椅是從不再使用的舊火車上拆下來放於大堂循環再用的。過了不知道多少年之後,九龍火車站先變成「九龍車站」,不久之後更改稱「紅磡車站」。從此,家人說「乘火車出九龍」的意義變得有點含糊尷尬了。究竟是指前往九龍區,還是到紅磡車站呢?

不知道紅磡站的易名,是不是早在十多年前已經被地鐵公司先行通知,要將「九龍站」這個名字讓出來,留給將來西九龍一帶不知怎命名的車站呢?

2010年4月24日星期六

數字人生 Digitalization

剛剛跟祖母慶祝生辰,家族十四人到了祖母所住的屋邨酒樓用膳。這家酒樓服務不算出色,晚市食品也水準一般,但獨巿生意之故,好幾年了仍未關門大吉,也全賴一群長者街坊的支持(年紀大了,想走遠一點挑第二家也難吧!)。

精打細算的各人稍為討論過後,決定點一個「全包宴」,再外加兩款小菜。點菜時,侍應生不停對落單的親戚說:「琵琶豆腐是什麼編號?你給我看看餐牌!沙拉骨是什麼編號?你說號碼好了!」擾攘了好一陣子終於完成了一堆不知所謂的數碼化小菜。如果員工無法記得住所有小菜的代表編號,不然就提供點菜紙讓客人選好食品後,再拿回去慢慢查閱輸入編號,不然就先用傳統點菜方式寫好客人的要求,再回去翻譯成電腦編碼。將員工應該負責的範疇推御給顧客,結果,問題就出現了。

上菜時候突然出現了一碟化錯了妝的豆腐-椒鹽豆腐。點菜的表姐發現不對辦,便叫姑姐看一下點菜紀錄單,果然是印著「椒鹽豆腐」。姑姐找來負責的部長問個究竟,對方竟然說:「你是給我這個號碼的,可能你們下單時把號碼說錯了!」哈!好一個解釋!用無意義的編號來代替文字,除了方便了電腦系統,還方便了誰?

替代編號的極致應用,可算是用來代替「人」。監獄裡的囚犯以囚犯編號來取代正式身份,目的除了使他們"易於管理",深一層的意義在於剝奪囚犯的自我認知意識,令囚犯暫時對自己的身份產生模糊感,在陌生的數字代號下失去社會上的地位,淪為有如貨物般的存在。數字化會令人失去應有的認同感。「名字」這東西不是簡單的幾個字,而是包含了人性、感情等各種人際聯繫的高階密碼。一連串的數字會令你有特別的聯想嗎?C1447會令你想起椒鹽豆腐還是琵琶豆腐?你會用身份證號碼或者電話號碼稱呼朋友嗎?「99913258你明天要跟我吃晚飯嗎?」大概只會有跟朋友嬉戲時才會這樣做吧!用編號代替名稱,無疑是對該事物真正身份價值的褫奪。

說到底,原來是食物的身份價值被褫奪了…

家裡的小陽台種有各式各樣的植物盆栽,當中為數不少是由種子開始種植成株。非常喜愛見證生命萌生的過程,由一顆看似毫無生命的種子,放進泥土裡每天焦急地等待它冒出小小的芽苗,看著子葉慢慢的打開,再長出新的葉子,開枝散葉,甚至開花結果。當然有興必有衰,有些植物的生長周期更展示出枯榮的轉變,燦爛過後總會變得凋零,可是轉個頭又變得含苞待放。植物絕對是滿足我這方面興趣的最佳良伴,另外更是讓都市人學習正面生活態度啟蒙老師。

植物是地球上最特別的物種之一,它們全都受到上天的恩賜,可以自給自足,倚仗大自然的空氣土壤水份和陽光,便可轉化為生存的能量,並且儲備於體內,供食物鏈上一層的動物享用。因為植物背負養活其他物種的責任,所以它們的生命力也特別頑強,那程度直情令我覺得驚訝。如果動物被斬去了四肢頭顱,不容置疑生命便告一段落(除了某些特別得有如蚯蚓和海星的動物可以將肢體再生),奇蹟絕少發生。但在植物身上卻是另一回事。曾經於某次颱風過後,屋苑裡其中一棵樹被吹得折斷了,只剩下樹幹和樹根矗立在泥地上,樹冠整個不見了,一片葉子也不剩。那棵樹正正立於我每天的必經之路旁邊,看見這樁慘劇,總會有一種婉惜的感覺湧上心頭,畢竟一棵樹要長到這麼高也要十幾廿年的時間,簡單的一次颱風便把它打垮了,同時間令我想起了綠草和大樹的故事:只要懂得順應環境,就不會被折騰得體無完膚,硬碰硬最終只會吃虧。大概維持了這種心情有一個星期,開始懷疑管理處是否會將樹骸置諸不理,讓它自然朽壞,化成滋養土地的天然肥料(我想這個過程大概需要以年計、甚至十年的時間才可以將那棵樹餘下的部份完全被其他生物分解),直到有一天,眼前的光景把我的視線緊緊的攝住!

在暗棕色的殘餘樹幹,接近斷裂部位附近,我看到了嫩綠的葉芽!天啊!這是多麼的不可思議!那些細嫩的綠葉就像剛出生的寶寶一般逗人喜愛,為這幅本應令人覺得落寞的圖畫添上了奇蹟般的生氣,更令我條件反射地暗中表現出驚喜之情,把眼睛睜得大大的。之後的每一天,經過那棵斷樹的時候,我總會稍為放慢腳步,向它打量一番。看著葉子一天一天變多,嫩綠的新枝越長越高,短短數天已經變成了有如一個小樹林,一個出現在破爛樹幹上的盎然綠茵天地。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我家中的小園地中。一年前左右撿了些宮粉洋蹄甲種子回家試著種一下,結果真的發芽成長了,於是將五棵小苗一同種於一個絕對稱不上「大」的花盆中。無疑那裡正存在「擠迫戶」問題。本應在它們五個之中只會留下一棵最健壯的繼續培養,這個過程稱之為「間苗」,即是在眾多小苗中揀選生長得最健康茂盛的一棵,把其他全部去除,亦即人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這個濫情的我卻不喜歡間苗,我總是對所有能夠發芽生長的幼苗一視同仁,不想親手殘殺難得面世的新生命。結果,它們五棵小樹苗就一直同居,直至前陣子天氣不穩定的時期,看到其中兩棵明顯地經不起風雨,生長得異常頽廢,只剩下小葉兩三塊。經過了好幾天的細心觀察,最後決定狠下心腸引刀一快,將那兩棵小樹剪掉。剩下來的三棵小洋蹄甲果然從此快高長大,可能加上天氣轉暖,春回大地正是植物們搶著變成大個頭的時機。令人驚喜的事情總是在你不留神的時候發生,所以才令人又驚又喜,來不及做出合適的反應。某天,在正中央被剪去的小樹殘留在泥土中的樹幹上,看到了一些東西。你猜對了,是一點點的淡綠色!是新生的嫩葉芽。比起發芽時還要細小的嫩葉在假死的樹幹旁邊長了出來,看起來還會比之前生長得更健壯!

「只要心不死,根基健壯,要重頭再開始,並不是沒可能的事情。」這些植物正在圍繞這個課題以身作則表現出這種不朽的精神。植物沒有智能,不懂得什麼叫正面思考,但仍然能夠表現出頑強堅毅的生命力,那麼身為具有智慧、具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類,為什麼遇到挫敗就會怨天尤人?學習一下植物的生存之道,在陽光普照的時候就不要怠慢,積極向上,將葉子用力張開迎接溫暖的陽光,努力將正能量儲起,等到陰雨天時繼續靠自己的積存努力成長,一邊感受著風雨帶來的磨練和洗滌,為下一次晴天的到來做好準備。只要自己不放棄,環境總不會把你逼到盡頭的!學會放鬆一點,花點時間欣賞一下身邊的一草一木,不單可以養養眼睛,更可以從中體會到不少隱藏於自然界的正面訊息,這也是一種「綠色生活」。

2010年4月23日星期五

再見了,臉書粉絲!(下)

Facebook由單純的社交遊樂平台,發展成商機無限的宣傳空間,可算是一眾社交網站中的拔尖兒,亦是商貿策略進化轉型的最佳證明。當廣告由平面媒體及電視電台跳出至戶外媒體,繼而由公共交通工具的外層入侵至內部,來到你每天瀏覽的網站的上下左右,電郵的垃圾郵件資料夾,還有不可或缺的MSN,到處都充斥著硬銷的廣告資訊。

可是,人的感官對重覆且類同的刺激會出現疲勞反應,令感覺變得遲鈍,甚至達至「視而不見」的地步。廣告在日常生活中無孔不入,想避也避不來,每個人每日最少也會曝露於幾百個來自不同媒界、採用不同方式的廣告,但試回想一下,你可曾留意到多少個?科技的進步令技術急速發展,令開發新媒體的速度亦隨之加快,但資源卻是有限的,可供探索的新大陸已愈變愈少,硬銷廣告的生存空間差不多已經飽和難再有新突破。Facebook的出現正好是一個未經開發的小島,島上更充斥著一大群期待新體驗的居民。不過,如果採取同樣的手法,只會重蹈覆轍,白費大好的新盤地,所以聰明的策略家就借助小島上居民的親密性,以傳染病的模式將推廣訊息一傳百,百傳萬,形成了facebook上各種病毒推廣(viral marketing)軟銷手段,亦促使了今時今日專頁的形成。

品牌喜歡以專頁招攬粉絲,甚至視粉絲數量為勢力指標,將facebook變成第二戰場,各出奇謀以增加粉絲人數,送禮、抽獎、專享優惠等各施各法。這場爭鬥中受益的不只是各位粉絲,更包含一些社交媒體服務供應商。這些供應商以提供「增加擁躉人數」服務,於戰亂期間謀利,更可能出現吃兩家、甚至多家茶禮的情況,但任何一家都仍然心悅誠服地簽下訂單送上支票,即使未必能夠超越敵軍,至少也不至被拋離太遠。雖然基於商業機密未有詳細得悉那些供應商的「購買粉絲」實際方法,不過其中一種方法就連普通用家也可以自己「入貨」。

身為粉絲的用家大概也會對專頁左邊的朋友和粉絲清單列表有點印象吧!以往在「粉絲戰爭」時期,用家除了可以看到自己有多少好朋友也是專頁的粉絲外,還可以打開整個專頁的粉絲清單。這個清單列表雖然看來不甚好用,但如果用家利用火狐(FireFox)瀏覽器加配外掛程式,就可以一次過向整個清單的用家發出朋友邀請。若以這種方法來搜尋適當的專頁,即可將擁有共同興趣的用家一網成擒!怎樣活用這種小手段就悉隨尊便,但facebook對這種大規模狩獵不會坐視不理,如果系統在短時間內進行超過一定上限的邀請動作,該帳戶即會被凍結,稍為保障用家利益和臉書小島的生態平衡。

怎麼樣?看得出來了嗎?現在的專頁不單廢除了粉絲制,甚至連專頁上讚好的清單也無法由用家查閱,只隨機放幾個人頭出來罷了!或許有些貧儉的專頁會大聲歡呼:「好了!用錢買粉絲的小把戲耍不來了!」可是,這場「粉絲戰爭」即使在facebook專頁改革後定會持續下去,只是掛帥的再不會是粉絲,勝敗雖未分曉,但是「賣粉絲」的供應商應該要暫時休息一下,想一想下回賣什麼了!Facebook這次更新不單為了用家,也為了向各陣形宣佈:「在我的土地上開戰不是不行,但對於太爛的手段我還是有權干涉的!」

再見了!粉絲!

2010年4月22日星期四

再見了,臉書粉絲!(上)

前幾天由facebook上別人分享的連結中看到,以後facebook上的page(專頁,俗稱fans page)再不會有fans跟隨,取而代之的就是每個用家都懂得的動作-like(讚好)。官方稱此舉是為用家提供一個較溫婉的方式向專頁「示愛」和支持,而讚好後同樣地會將之公佈於用家的牆上。

細想一下,官方還算貼心,因為在一個用家的立場,確實會在這次更新後向更多專頁示好,全因為字眼上的微妙差異。Fans或粉絲這個詞語,或多或少給人一種「追捧」的不理性感覺,令人想起盲目瘋狂的傾向。可能八十年代頭出生的我還對「發燒友」這個類近詞執念不忘所致。要自稱某人或物的粉絲,必定對該人或物有相當程度的鍾愛和忠誠,愛這個就要恨那個,就如走類近路線的偶像,他們的粉絲之間或多或少存有敵對心態。「專一」是粉絲們的基本條件,但反觀當下的facebook,活躍用家大可以是幾十個甚至過百個專頁的粉絲,我自己也同時成為幾個商場專頁的所謂fans。

撇開工作需要這個理由不談,大部份成為商場、商品、品牌等專頁的粉絲,相信背後最大原因是得到相關的最新情報,其次就是得到「著數」。當然,樂於掛上「粉絲」這個標識的真正粉絲必定存在,但同時間,抗拒「粉絲」名銜的用家也大有人在。有些用家不會對任何人或物表現出狂熱喜愛,至少在facebook平台上想保持「清白之身」,不想隨隨便便就跟某些品牌或組織沾上任何關係。要將這類人變成專頁的粉絲難度相當高,因為「粉絲」一詞來得太沉重了。假如我對某個專頁/品牌感覺不錯,尚有不少好感,但一來便要我成為粉絲,情況就好像對初次見面即存有好感的異性朋友立刻許下婚約般,不是很令人臉紅尷尬嗎?現在廢除了「粉絲」,換上了「讚好」,看對了眼的就輕輕的給它一個like,既可輕描淡寫地表達好意,也無須負上什麼名份,這不正是現今的戀愛態度嗎?噢,說得有點脫軌了,但facebook今著確實有利於各品牌於facebook上繼續展開「專頁戰」,吸納更多較為害羞的純情用家。

表面看來,這次的異動是為了方便用家,但背後卻藏有另外的商業謀略,留待下篇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