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日星期五

傘・雨・聚

曾在某部漫畫中看到一句深刻的對白,出自一個時空旅客口中:「幾百年來雨傘的外形都沒有變呢!在大雨中雙腳還是會濕掉。」果然,傘子被發明出來了這麼多個世紀,外形確實沒有改變,缺點也依然遺傳著,某程度上真是一種神器-神奇的器具。

當然雨傘並非沒有進化,但進化的層面不在改善缺點,只在優化性能。即是「既然無法拿掉缺陷,就努力地發掘更多優點吧!」這種正面積極的方向。所以出現了自動傘、摺傘(縮骨遮)、防UV傘、有儲水防滴設備的傘等。物料上的改良也令傘子更耐用美觀,同時亦出現不少中看不中用的成員。

雨傘的立場定位是很戲劇性的,正宗「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被害者角色。閒來沒事晴天大放,你不會無端想起它,一到驟來大雨,你便恨不得它即時出現在你身邊。最有趣的是,它們大概是最能看清人類善忘性格的其中一種用具。只要躲在室內看不見天空,即使之前狂風暴雨,只要在離開的一刻沒半點雨水,雨傘被遺在一旁的機率奇高。

雨傘是很玄的東西。你會把它忘記、遺下,但可能因為成就了另一位有需要(或貪心)的人;同時亦會有人在你旁邊留下雨傘好讓你避開風雨,例如在辦公室放置了多過一把雨傘的同事。雨傘就像流轉的業,施與受、放下與拿起、種因和結果。你不知道你何時曾經把傘子遺在哪裡,但那邊總有人會因此受惠,正如因為經常忘記把傘子帶走的人也沒想過多出來的傘子何時會被有需要的人借用一樣。

傘子明明是一種耐用品,可是一旦不幸壞掉了,你便會隨手就將它扔掉,好像過往經歷過的風雨也只是夢一場,轉個臉你便提著另一把新傘子漫遊雨中。又甚是家中的傘子多不勝數,因為遇上突來的大雨時你總會隨便的就買了一把傘以解燃眉之急。但你不會將完好的傘扔掉,即使你家裡已有三四把傘子。在日本旅遊時發現日本的便利店在雨天總會推出很便宜的透明傘子,低質低價,足夠你擋雨不夠你收藏,所以雨天時一群人在趕著買雨傘,一群人在趕著扔雨傘。用完即棄的傘,著實是不環保,但也令人少了一份掛慮。

我不愛帶傘,相信不少人也一樣。小時候媽媽總會買「士的柄」的摺傘給我隨時插在書包的側袋中,因為「士的柄」的摺傘才夠大將我和大書包一併遮著,又不像長遮般礙手礙腳,雖然沒什麼款式顏色可言。小時候長得不高,拿長遮總會往地上戳,就像老人提著拐杖般,結果也被媽媽唸,說會戳壞傘子。細小的摺傘,打開了才夠自己避雨,不能為他人擋雨。

雨傘最少也要能容納兩個人。我明白這是我個人主觀偏見,但雨中替人打傘才不致感到疏離,即使自己將半邊身軀都變得濕漉漉。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風度,也是一種關係的憑證。能夠同處在狹小的空間中找尋同調的步伐和互相理解的意向,也就是待人接物上要學會的技巧。同一把傘之下,你們靠得更近,即使你沒有發覺,但在你們的關係上已經前進了一步。沒察覺的話,留待下個雨天去體會一下吧!

雨傘沒有改變形狀,是因為這個樣子才能顯出它的奇妙之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