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6日星期六

唔該多謝

在一個集合了香港人、大陸人、台灣人及各式各樣外國人的工作環境,兩文三語(英文、廣東話和普通話)是最基本的溝通交流工具。從每天的日常會話應用中,發現了廣東話的其一別具方言特色的詞語 - 「唔該」。

「唔該」一詞,在香港這個廣東話為母語的地方,是每個人每日也一定會用到和聽到的基本禮貌用詞,如果要換成普通話,即等如「謝謝」,英語則是「Thank you」。但廣東話的奇妙之處則在於,「謝謝」和「Thank you」偏偏還有「多謝」這個分身翻譯。由於這種「一對多」的翻譯組合,不少外籍人士或者中台同胞在使用廣東話道謝時總不能將「唔該」和「多謝」的微妙差異拿捏準確。

「唔該」和「多謝」這一對活寶,在我們開始與外界接觸、須要待人接物時開始已經成為必修科目,父母總會不停地在旁督導,「還不跟姨姨說多謝?」、「你先說唔該,媽媽才給你」等等,在不斷的經驗累積下,我們就很懂得在不同情況下運用這兩個意義有差的道謝詞。這感覺就好像愛斯基摩人對「雪」這東西也有幾十種的名詞一樣。雖然同樣都是中文,但很微妙地普通話中就只有「謝謝」這種表達方式,即使近期不知怎的冒出了普通話版本的「多謝」,但始終沒有一個能忠實表現出「唔該」的詞彙。

「唔該」到底是什麼意思?應該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回想從小到大的經歷,好像都沒有聽聞過有很明確的界線為「唔該」從「多謝」的身邊劃分出來,但我們總是自然地就用對了。這只因為廣東話是我們的母語我們才會這麼的理所當然。為了探討多一點,我就試著以自己的理解來解說一下。「唔該」大概源自「唔應該」,即「不應該」。別人為你做了一些不應該替你效勞的事情,而你要為此答謝,這就是「唔該」登場的時候。由此而推論,「唔該」一詞適合用於別人向你提供了方便和服務的情況,相對地「多謝」則用於物質利益上的道謝。「多謝」多數用於接受好處和利益的狀況,答謝方通常都是佔了利益的一方,在物質上是不平衡的關係;反之「唔該」雖然也用於接受好處後的道謝場合,但通常並沒有存在實際的物質利益往來,亦代表是一個物質損益平衡的關係。

普通話和其他語言,例如英語、日語、德語等都沒有這種物質關係平衡的概念,所以一律以同一詞彙表達謝意,可是一旦換轉成廣東話,可會惹人誤會。例如朋友送你禮物,你誤把「多謝」說成「唔該」,朋友大概會覺得你沒禮貌,心裡想:「我送你禮物你卻當作是我應份要送的嗎?」;又或者你在店裡買東西,付款後店員遞上商品,如果你將「唔該」說成「多謝」,店員就會心想:「你又不是沒付錢,我又不是送你的,說什麼多謝?」。雖然這些都不是什麼嚴重的錯誤,但偏偏卻令人聽得礙耳,感覺怪怪的。

這個廣東話裡常用、在其他方言上不存在的客套話,是否正反映著廣東沿岸地區早期的商貿發達,人們對交易和物質往來的強調和注重而衍成的現象呢?那就難怪香港人大都是「物質主義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