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2日星期五

醫急症

晚上回家途中,收到一個沒來電顯示的電話,電話對面是一位男性,就像平常收到的推銷電話,第一句話就是問「請問是不是XXX。」確認過後,第二句話通常就是「我是代表某某銀行/公司打來,我們銀行/公司為李先生準備了什麼什麼優惠,不知道現在是否方便介紹一下?」可是,這回聽到的卻不是例恆的開場白,而是聽不出什麼。

對方以飄忽不定的聲線說了一堆完全無法聽得清的話,用字和語氣上好像是我應該跟他有接觸過一般。我真的摸不著頭腦,因為剛才的句子中沒有一個關鍵字我是抓得住,也就沒法作出任何聯想。於是,在對方想再次開口說話之前,雖然有點失禮,但仍然不禁要問清楚對方「你是誰?」對方的回應,讓我確實地將他回想起來了:「我是你前天看過的某某診所的醫生。」

難怪了,原來是那位醫生小伙子。幾天前的深夜,我因為腸胃不適到了通宵夜診的診所求醫,遇上了一個看來是新上任的醫生,應該三十歲不到,感覺上比我還要年輕。這種感覺不單是來只他的外表,還有他的待人接物。病人求醫,就是因為身體不適,而自己不是醫生,所以要求協助了解病情,從而對症下藥,因此病人有責任將自己的感覺和不適之處盡可能詳細地給醫生描述清楚。相對地醫生的責任則是從病人提供的資訊以及診斷中找出病人的病源,除了處方解決病痛外,也要細心聆聽病人的表達,因為正在切身地飽受皮肉之苦的正是對座的病人。生病的時候,不單肉體上感到苦楚,連情感上也同樣地受著折騰。假如醫生能夠耐心地詢問病人的病情,以關懷的語調給病人叮嚀和安慰,這樣的醫生即使還沒有把藥送到病人手上,大概病人的心理上已經在感覺舒坦了不少。在情,這是一種關懷的表現,在對話中流露出來的情感,人類是很容易捕捉得到的。感情的表達比起實際的談話內容來得重要,尤其在患病這種情緒敏感的時候。在理,身為一名盡責的醫生,「問」「診」是基本要做到的。問而後耐心聆聽,用心去聽取病人的身心感受,再加上專業的診斷技巧找出病癥,這樣才是稱職的醫生,也就中醫所說的「望、聞、問、切」四個要點,要從觀察及聆聽中找出病源。

到底那位醫生出了什麼毛病?單與他傾談,已經令我感到更加不適,在還沒有吃藥之前便已經覺得痛苦了。原因是,他沒耐性。他沒耐性聽完我說的話,也沒耐性讓自己好好將話說完。感覺就像是個初為醫者的輕浮小子。我不是七旬老翁,才不會將話重覆十遍來說,我只是想精握地提供身體不適的感覺和病起的資料,可是這位醫生每每在我還沒有將話說完之前就趕急地連忙說「我知、我知」,繼續轉問另一個問題。可能他真的已經得到了他想要的資料,所以截斷我的話,把握時間進行更多問診,可惜他的每句話我也要花上二十分集中力和理解力才能了解一半左右,我只好不停要他再說一遍。

自問聽力和理解力不算差,話說得再快我也能夠聽得到,可是面對著這位小伙子,我真的舉白旗了。速度是一個小問題,最大的毛病,是他沒有整理好自己的句子就奪口而出,所以他的句子其實是毫不完整,意思也不明確,另加上充滿威嚇性的速度,我完全感覺不到他其實是想跟我說話。我甚至乎覺得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不停地花廿秒鐘高速震動聲帶發出了近百個音節,但效率卻低得無法有效溝通。溝通之中,最重要的角色,是接收者。如果接收訊息的一方完全無法理解發訊者的意思,這次溝通是無效亦無意義的。即使你話說得再多再快也好,無效的溝通始終就是無效。把話說得快,若果不是想把對話快點完成,就是想在對方心目中築起一種「我是很能幹又有自信和效率的人」的形象。這位醫生小伙子顯然就是一個反面教材,上述兩個目的都無法達成。因為,他這種並不是「快」,而是「急」,最終換來的,就是令對話不清不楚,增加了必須重覆說話的必要,也暴露了組織能力的缺陷,還有焦躁的性格。

面對一個這樣的醫生,如果換上是一位老人家求醫的話,應該雙方都會很難受。醫生受不了病人的長氣,病人聽不到醫生的提問,大家無法了解,也就無法達成共識。在人命尤關的情況下,這是非常危險的一個醫生。對了,話說他給我撥的那個電話,基本上每句說話我也是靠「猜」才能夠知道他想表達什麼。他依然故我地將五六十個無主旨無意思的字「發音」後,仍然無法表達出自己想說的意思。最後我只好靠自己的理解,將我會意到的意思重覆一遍問他是或否。想不到這個過程中他可以沒有把我的話聽清楚,繼續自顧自地說了一遍又一遍的廢話。最後艱辛地得到他簡單的一個「是」字後,我已經想把線掛斷。可惜對方還不罷休,再來一次重覆無意思的破爛句子來強行表達他想說的話,而最後的下場,他無法把句子完成,所以就只以「就是這樣了」來完結。

什麼「就是這樣了」!?明明什麼都無法清晰表達出來嘛!

沒有留言: